谷歌今年上市的Nexus Q真的很酷,一個平底的球狀體,環繞著它的LED光帶可以隨播放的音樂而閃爍。當然它的價格也不菲:299美元。
如果要探究為何這款產品售價遠高于蘋果的同類產品,也許底部的這樣一段文字可以作解:“美國設計和制造。”
同樣的,庫克計劃投資1億美元,將蘋果的部分制造生產線轉移回美國,再次讓科技企業“回流美國”引起關注和討論。
不管這是不是一種新趨勢,蘋果、谷歌等科技巨擘在制造端的“回流”,足以讓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代工國家感到擔憂——產業鏈中最核心最高端的技術都沒有掌握在代工企業手中,一旦美國的制造業回流,中國制造業會不會面臨空心化的結局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白益民曾對記者這樣說,為外界津津樂道的中國制造,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術和尖端的產品,而是廉價的勞動力和低端的加工配套設備。
在制造業中,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是可以被逐步化解的。比如,在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下,企業可以讓機器人像工人一樣裝配制造,這些機器人將很快比一般勞動力要便宜。
其次,是人工智能技術,蘋果手機里Siri那樣的語音識別系統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之一。硅谷奇點大學負責研究人工智能跟蹤項目的尼爾·杰卡布斯坦教授說,人工智能技術將來必在制造業大施拳腳,制造出大量個性化產品。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,傳統制造業的“規模生產”將被“個性化生產”所取代。
這些先進的高科技技術,正是美國的強項,也是美國在科技產業中的核心競爭力。科技產業每年需要投入高昂的研發費用,才能保證產品可以走在行業的前列。而美國科技公司的R&D投入一直位于全球首位,創新能力更是其他國家的科技產業無法匹敵的。
反觀中國的科技企業,近年來雖然不斷成長壯大,在國際市場上也開始小有名氣,但其產品始終是憑借以量取勝的法寶,在中低端市場徘徊。
以聯想為例,目前,聯想PC的全球份額約為15%,在美國只有8%,居于惠普、戴爾、蘋果之后。雖然擁有ThinkPad品牌的聯想已成為全球第一大PC生產商,但事實上,它在美國市場上的地位并不像在中國、印度和俄羅斯等市場那樣牢固,在美國一般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并不大。
當然,中國科技產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競爭力,比如擁有迅速的模仿跟進能力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。
而美國在制造這一塊斷層太久,缺乏最新制造技術,一時半會很難快速補缺。這一點,庫克本人也表示過,轉移回美國生產,問題不在于成本高低,若將低端組裝移回美國,對蘋果也沒有好處。他認為,電子消費品制造業從未真正在美國建立,因而關鍵問題不是如何把生產線帶回美國,而是如何建構。
如果有一天,美國也能思考,能拿什么留住華為、聯想,蘋果是否回流美國這類問題就不再引起熱議和討論。